201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!日本科學家當選概率最高?諾貝爾物理學獎的規律明顯,前兩年獲獎的領域再次獲獎的可能性很小。因此,粒子物理和凝聚態物理今年最熱門,而在這兩個領域,日本有超過5位科學家有獲獎機會。尤其是從事超導材料研究的十倉好紀和細野秀雄呼聲很高。
Michel Mayor和Didier Queloz的發現開啟了天文學的一場革命,自那以來,天文學家已經在銀河系發現了4000多顆系外行星,奇異的新世界仍在不斷被發現,其大小、形狀之豐富令人難以置信。官方表示,正是“他們的發現,永遠改變了我們對世界的看法”。
吉姆·皮布爾斯在連線中表示,希望進入這一領域的年輕科學家們能夠被科學本身所迷住,而不僅僅是為了人類做貢獻等原因。
委員會現場連線加拿大科學家James Peebles,在告知他獲得諾獎的消息,也請他解釋觀測宇宙中暗物質的意義。
加拿大科學家James Peebles發現了類日恒星的輻射量,而兩位瑞士科學家Michel Mayor和Didier Queloz則發現了類日恒星旋轉的地外行星。評獎委員會認為,他們的發現對人類理解宇宙演化以及地球在宇宙中的地位非常重要。
今年諾貝爾獎物理學獎給到了天體物理方面的突破性方向,分別頒給了加拿大-美國物理學家吉姆·皮布爾斯和兩位瑞士物理學家米歇爾·麥耶和迪迪埃·奎羅茲。獲獎理由分別是物理宇宙學的理論發現,則是發現了繞類太陽恒星運轉的系外行星。
物理學獎獲獎名單公布開始,委員會主席正在自我介紹。
2018年,美國科學家亞瑟?阿斯金、法國科學家杰哈?莫羅和加拿大科學家唐娜?斯特里克蘭憑借“在激光物理領域的突破性發明”獲獎;
2017年,三名美國科學家雷納?韋斯、基普?索恩和巴里?巴里什獲獎,理由是“在LIGO探測器和引力波觀測方面的決定性貢獻”;
2016年,大衛?索利斯、鄧肯?霍爾丹、邁克爾?科斯特利茨獲獎,理由是“理論發現拓撲相變和拓撲相物質”。
2015年,日本科學家梶田隆章與加拿大科學家阿瑟?麥克唐納獲獎,理由是“發現中微子振蕩現象,該發現表明中微子擁有質量”。
2014年,日本科學家赤崎勇、天野浩和美籍日裔科學家中村修二獲獎,理由是“發明了藍色發光二極管(LED),并因此帶來的新型節能光源”。
諾貝爾獎物理學獎的會場已經準備好了,今年究竟花落誰家,一起期待吧!
迄今為止,僅有一位科學家獲得過兩次諾貝爾物理學家,他的名字就是約翰·巴丁。這位來自美國的物理學獎因晶體管效應和超導的BCS理論在1956年和1972年兩次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。
# 直播:201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 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