紀慈恩,19歲為好友簽署安樂死同意書。21歲時,收養了9歲的先心病棄兒,花8年陪“女兒”走完人生。23歲成為臨終關懷志愿者,為150多位病人送行。今年,34歲的紀慈恩確診腦瘤,自己直面生死考驗。她還有重要心愿未了,聽她講述。
紀慈恩在最后表示,希望給大家帶來的是力量,她說生死是小事,而活在當下才是大事,希望大家都能對自己的人生感到滿意。
紀慈恩講述了一個“去理解”的故事,有一個孩子的視網膜出了問題,他的父母用盡了所有去給孩子治療,但是孩子的病一直沒有治好,家庭的經濟情況每況愈下,孩子自己絕食要求父母拋棄他。拋棄孩子的父母就是軟弱了,他們因為自己的不完善再加上面對生病的孩子,所有他們懦弱了。紀慈恩認為,我們不應該過于指責人們人格的缺失,社會的責任應該是去幫助出問題的人去修復人格。
紀慈恩需要交付的還有她耗費4年時間,整理了3種不同年齡階段臨終者的研究報告,就比如老年人通常對死亡的來臨表現的更為溫順,他們吃了太多的苦,所以可以忍受臨終病痛的折磨,而年輕人更為追求自我價值,他們通常覺得死不算什么,只要把最想做的事情做了就行。紀慈恩表示這些報告,是未來發展臨終關懷的很重要的資料和證據。
紀慈恩收集的60份遺物中,80%都是臨終者主動贈予她的。紀慈恩講述了一個故事,有一位老人在臨終前一直拿著一部早就失靈的舊手機,老人年輕的時候喜歡提著鳥籠遛鳥,每天他的老伴就會打電話罵他讓他趕緊回家,老人最后就一直在等他早已去世的老伴打電話給他。正是因為承載了許許多多遺愿,所以紀慈恩希望用這些遺物,開設一家死亡記憶博物館。
在這些遺愿清單中,紀慈恩還詳細記錄了她21歲時收養的女兒真真最后情況,她的女兒患有先天性心臟病,醫生判斷真真最多活到18歲,但真真在還差40天的時候去世了。真真說:“你(紀慈恩)是全世界最好的媽媽......在我走后,可以不以不要忘了我。”
紀慈恩整理的遺愿清單里,記錄有臨終者的詳細身份、臨終者與家屬的關系、與其家屬最后溝通的內容,臨終者去世后家屬的狀況、家屬多久渡過哀傷期,臨終者在生命最后提到最多的事情,臨終者昏迷前對于死亡的感受、在昏迷前說的最后一句話、昏迷時的神態表現。
在經歷精神創傷后,紀慈恩踏上了與死亡和解的道路,開始去做臨終關懷的義工與照顧孤兒院的孩子。在11年后,紀慈恩整理了大約150份臨終關懷經歷者的遺愿清單、60份臨終者留下的遺物以及紀慈恩的研究報告。如今34歲的紀慈恩罹患腦瘤,決意將她的三份材料交付給合適的人。
紀慈恩講述她19歲時,在荷蘭阿姆斯特丹親手為好朋友簽署安樂死同意書。她的好朋友當時被查出肝癌,每天需要用大量止痛針強行維持。紀慈恩表示,當時每天都在好朋友的床上看到大量新增的血跡,她當時唯一能做的事就是送朋友走。紀慈恩回國后,被醫院鑒定為PTSD“創傷后應激性障礙”——她開始回避過去,自我麻痹。
# 講述:送走150個臨終病人之后,我自己將面對死亡 #